结婚前,我觉得先生是 “完美老公”:会做饭、记得所有纪念日、从不对我发脾气。可结婚两年后,我却总因为 “他忘了给我买奶茶”“他周末想自己打会游戏” 而失望,甚至怀疑 “他是不是不爱我了”。直到接触心理学上的 “理想化投射” 概念,我才明白,不是他变了,是我把 “理想化的伴侣形象” 投射到了他身上,忽略了他本来的样子。
心理学中,“理想化投射” 是指我们在亲密关系初期,会把自己对 “完美伴侣” 的想象,投射到现实中的伴侣身上,从而产生 “他就是我想要的人” 的错觉。就像我婚前觉得先生 “从不发脾气”,其实是他在追求期刻意隐藏了负面情绪;我觉得他 “记得所有小事”,其实是他当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我身上。可婚姻不是 “追求期的延续”,当他回归真实的自己,我的理想化投射就会崩塌,失望感也随之而来。
去年有次我因为他 “没帮我洗袜子” 生气,他委屈地说:“我不是不想洗,是昨天加班到凌晨,实在太累了。” 那一刻我突然惊醒:我一直要求他 “永远体贴、永远细心”,却忘了他也是个会累、会有情绪的普通人。后来我试着做 “现实化练习”:每天写下一件 “他不符合我理想化期待,但很真实” 的事,比如 “他今天没帮我拿包,但主动给我买了热乎的烤红薯”。慢慢发现,接受他的不完美,反而比追求 “理想化老公” 更幸福。
广州出轨调查很多夫妻的矛盾,都源于 “不肯接受伴侣的真实”。记住:你的伴侣不是你想象中的 “完美模板”,他有优点,也有缺点;会对你好,也会偶尔忽略你。放下理想化投射,看见真实的他,也接受真实的他,才能让婚姻在平淡中走得更远。毕竟,好的夫妻关系,不是 “他满足你的所有期待”,而是 “你们一起接受彼此的不完美”。